一个神秘女子,为何敢“大摇大摆”公然挑衅柬埔寨?
记者:Miles
2025 年 11 月 18 日上午,柬埔寨柴桢省初级法院发生了一起让整个国家震动的恶性案件:据监控视频显示,一名女子悄然进入法院内,将手枪递交给罪犯,最终罪犯开枪逃跑。从视频来看,现场有6名囚犯逃跑,途中嫌犯在法院停车场与现场执法人员发生短暂枪战。
据悉,逃走的6名囚犯均为越南籍,因涉网络诈骗被捕,被狱警押送至法院继续办理司法程序。
监控画面显示,一名身穿黑衣、配戴口罩的女子提前抵达法院停车场,并靠近押解车辆的下车点。当嫌疑人依序下车时,该女子突然靠前。随后,与劫囚计划串通的团伙头目瞬间从女子手中接过一把预先准备的手枪,随即向现场执法人员开火。其他同伙趁乱冲向外部接应车辆逃离。执法人员随即开火还击,但嫌犯仍逃跑。
截止目前,柬埔寨警方抓捕了1名逃犯,还在一处水塘中发现嫌犯使用的逃跑车辆,并在车内发现在逃5名囚犯的囚衣和手铐等。
警方确认,此次交火未造成人员受伤。目前,5名嫌疑人及协助劫囚的女子仍在逃。执法力量已在全省展开地毯式搜捕,并宣布将全面强化法院押解流程及周边安保措施,防止类似事件再度发生。
当地警方确认,被劫走者与该团伙关系密切,而劫囚行动显然具有明确分工与预谋性质。警方已展开大规模追捕,但案件所暴露出的深层问题,引发了更广泛的争议:到底是谁给了这些犯罪分子胆量,敢在法院门口公然向法律发起挑战?
事实上,这并非柬埔寨首次出现“公开挑衅司法”的事件。在 2024 年 10 月 30 日,柬埔寨同样在柴桢省发生过一起越南籍囚犯被劫走的案件——当时囚犯在探视过程中被同伙持枪威胁狱警,最终被强行带走。
该囚犯涉嫌贩毒、持有武器等重罪,但监狱体系在面对武装胁迫时依旧出现了致命漏洞。而再往前看,2020 年西港发生的 28 人死亡楼房坍塌案也备受争议:嫌疑人最终仅获3 年刑期。
这三起跨越五年的案件放在一起,会形成一个令人不安的共同点:一些外籍犯罪人员似乎并不畏惧柬埔寨的司法体系,而这种“不畏惧”,很可能正是他们敢在大庭广众之下劫囚的底气来源。
犯罪成本过低,是最被反复提及的原因之一。对于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量刑不仅是一种惩罚,更是一种社会信号。但当致命事故的判罚只有两三年,在逃囚犯能靠简单武力从监狱抢走,犯罪组织难免会产生“法律可被突破”的心理预期。
刑罚偏轻与执行不严,会被犯罪集团理解为“司法系统有漏洞”、“风险可控”、“代价有限”、“可以博一把”。当这种心理一旦形成,它就会成为滋生恶性案件的温床,让犯罪组织敢于在法院门口实施暴力行为——这是最危险的信号。
除了整体量刑偏轻外,执法体系在处理跨国犯罪方面也存在明显压力。柬埔寨近年来成为东南亚跨境诈骗、网络赌博、地下钱庄及武装犯罪的“迁移地”,多国犯罪团伙在此形成网络化、链条化运作。
多语种环境、外籍身份、境外资金和跨国逃逸能力,使得一些犯罪团伙在柬埔寨的存活能力远超普通犯罪主体。以本次案件为例,敢在法院押送阶段劫走嫌疑人的团伙,绝非临时起意,而是掌握了枪支渠道、车辆路线、押送流程、法院安保漏洞等关键信息。
此类行动本质上是一种对司法体系的“精准评估”:他们认为自己能成功。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跨国犯罪组织往往具备较强的组织力和后勤能力。由于外籍背景,他们往往熟悉多国通道,甚至具备潜在的“逃逸网络”:有人负责接应、有人负责通讯加密、有人负责后续藏匿或跨境撤离。
当犯罪网络越成熟,他们对风险的判断就越“职业化”。若司法体系的漏洞长期存在,他们会将其视为“可以被利用的空间”,甚至将其纳入行动方案中。在这种背景下,劫囚便不再是一场冒险,而是一种精心计算后的行动。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柬埔寨政府并非没有意识到这些问题。近年来,洪玛耐首相多次公开强调要严惩暴力犯罪、枪击案件和涉外犯罪。2024年底,备受关注的地产商枪杀案中,一名富商因在街头枪杀两名青年情侣,被法院判处 31 年监禁。这一判决被外界视为“富豪也不能例外”的明确信号,是柬埔寨司法体系加强法治的一次重要突破。
除了量刑趋严,司法部还在推动修订刑法,对涉枪犯罪、暴力犯罪、组织犯罪提高刑期标准,弥补法律漏洞。政府也尝试强化法院安保、监狱押送流程以及跨境合作等制度。
但正因为改革需要时间,而跨国犯罪组织行动迅速、反应敏锐,才导致制度改革与犯罪现实之间出现了“时间差”。犯罪组织往往利用的就是这种“时间差”。他们知道制度正在变严,但还没严到足以完全封堵行动空间,因此主动发起试探。
因此,本次柴桢省劫囚案,其实折射出一个正在剧烈变化中的法治环境:政府正在修补漏洞、提高刑罚、加强执法,但犯罪组织也正在利用旧的漏洞与新的空档窗口,进行“一轮”冒险式反扑。
对柬埔寨而言,这类案件的危害已远超治安层面,而是直接关乎国家的法治形象。法院是司法体系的核心场域,代表着国家权力的象征。如果犯罪团伙能在法院外开枪抢人,势必会严重损害民众信心、国际投资者信心,也会让外籍企业与人口对柬埔寨的法治风险产生疑虑。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绝大多数在柬外国人和外资企业依法经营、守法务实,对柬埔寨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个别外籍犯罪分子的劣行不仅损害柬埔寨社会秩序,也在破坏其所代表国家的整体形象。
对这类跨国犯罪,柬埔寨司法体系必须展现出零容忍态度,展开多轮涉诈人员遣返行动,这些努力未来都需要继续扩大。
可以确定的是,11 月 18 日发生的这起案件,意味着柬埔寨的司法体系正面临一次极为严峻的考验。犯罪团伙敢于在法院劫囚,说明他们认为自己有机会成功,而要彻底粉碎这种侥幸心理,唯一途径是让他们认识到:在柬埔寨犯罪的成本会高到无法承受。
当司法的不确定性被消除,犯罪组织的底气才会随之消失。真正让犯罪者失去勇气的,不是警察的追捕,而是制度的不可突破与法律的不可挑衅。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