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入”3000万:这就是公寓的最终归宿?
“2019年的时候我刚来柬埔寨,在森速区的一家4星级服务式酒店公寓里住了3天,但没想到几年过去,这里竟然成为了一所网投园区。”这是在柬埔寨生活了6年的中国同胞小徐的讲述:不仅让人唏嘘,也像是一道尖锐的问题,刺向柬埔寨房地产的核心。
就在2025年3月31日下午,金边警方在桑园区494号路与430号路交界处一栋公寓展开突袭,现场控制了186名涉嫌从事电信网络诈骗的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人员。据柬埔寨媒体报道称,这栋公寓被台湾人运营为一个针对中国大陆的网投公司,总业绩已破亿,一个月就能“收割”3000万人民币。
而这也仅仅只是其中一个公寓,早在2022 年就有报道指出:仅金边一个地方就有10处公寓和酒店因为涉及网赌而被查。(详见报道:涉嫌网赌,金边逾10处公寓、酒店被查)。
人被抓了,现场震惊了。但在这起事件背后却有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问题:难道金边乃至柬埔寨的很多公寓,最终的归宿,真的就是变成“网投园区”?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承认一个现象:过去几年里,在柬埔寨,特别是金边的众多公寓,确实悄然滑向了一种奇怪的“归宿”,被整栋或整层租给电诈公司,成为窝点的温床。
不同于我们通常印象中的网投园区,那种围墙高耸、守卫森严、自成一体的大型园区,这些“园区”藏身在一栋栋看似普通的城市公寓之中。有业内人士坦言:“不能说它们是园区,更像是临时据点。实力不强的大大小小的网投公司租下几层楼,一样可以开工,我们行业里称它们为‘杂牌军’。”
“杂牌军”从哪来?据该业内人士介绍,不少都是从正规网投公司出身的“老主管”“小老板”,有点关系、有些经验,拼凑出一支小队伍,却没有实力去入驻正规园区,结果只能流向那些价格合适、位置便利但长期空置的城市公寓。
这就揭开了问题的第一层面纱:这些公寓,是怎么变得如此“可租”?从现实角度看,公寓变成“园区”的深层逻辑,与柬埔寨房地产市场长期的失衡密切相关。
根据全球房地产协会主席森松能的说法,柬埔寨房地产市场要恢复至2019年前的水平,仍需至少五年时间。而在过去三年内,地价大幅下跌,交易量骤减,公寓的投资回报一度跌至冰点。
这与多方信息交叉印证。Statista数据预测,尽管市场前景中长期仍被看好,但短期不确定性极高。尤其在全球宏观经济波动、地缘政治紧张的大背景下,柬埔寨房地产呈现出“长期看涨、短期承压”的双重属性。
在金边、西港等地,大量楼盘“炒而不住”,项目背后的投资人以国内资本为主,建成后无力长期持有,只能急于出手、回笼资金:也正是这种“急切”,给了那些有资金、有需求的电诈公司可乘之机。
“现在有个规律很明显,很多房东只要一听说是租一整栋,哪怕租金高于市场价两三成,也基本不会细问对方做什么。”一位在金边从事房产销售的中国人对记者表示“能填租金空窗期就不错了,至于以后怎么样他们根本不想想。”
而这某种程度上也揭示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供需错位,投资失衡,才是部分公寓“被园区化”的催化剂;而另一方面,网投公司之所以频繁使用城市公寓,也是出于策略上的三方面考量。
城市公寓往往夹杂在住宅不易引起注意,比起高墙林立、警力集中的园区,这类地点更利于隐藏;对于一些小规模网投公司而言资源有限,租整栋公寓办公,是更划算的选择;最重要的是,如果风声紧了,搬离一栋公寓比搬出整个园区容易得多。一些电诈公司甚至将“快速移动”作为标准流程。
而对公寓业主来说,这些网投公司开出的高租金,足以掩盖道德层面的灰色:原本一个房间几百美元一个月还租不出去,现在竟然有人开价上千美元还直接租一年,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所以,回到那个令人不安的问题:这真的是金边公寓的最终归宿吗?答案是:不是,但的确成了一部分公寓的“阶段性命运”。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对市场规则的临时妥协,而非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模式。
从法律和监管角度讲,这种“园区化”本就建立在灰色地带之上。一旦被发现,执法机关的打击几乎是立竿见影。这次警方一次性抓获186人,就是明证。
但为什么又成了阶段性命运?因为此前大量房地产投资者从未认真考虑过“使用价值”,他们只看重“买入、炒作、抛售”的闭环,这种脱离实际居住需求的投机心态,早晚都会走向崩盘。
另一方面,不同于动辄数百人、硬后台、标准化运营的正规网投园区,这些公寓化、隐蔽化的“小型网投”,更容易成为打击重点,也更容易出事。
公寓不该成为“灰产的温床”,这不仅是法治的呼声,更是对城市发展逻辑的基本尊重:若房地产市场不能从源头上控制投资泡沫,不能建立合理的住房使用机制,不能解决“空置率高”的痼疾,公寓被“黑色资本”趁虚而入,将是难以避免的下场。
因此,部分公寓最终成为“藏匿电诈的壳子”,这不仅是对城市空间的亵渎,也是对正常投资者信心的最大打击;要拨乱反正,唯有回归本质:房地产不是炒作的工具,而是人们生活的载体。只有让“住”回归“居住”,城市才有未来,公寓才不会再沦为“园区”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