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会有诈骗。特别是东南亚,各种诈骗案层出不穷,花样繁多。只骗中国人,已成为大众话题,华人抱怨、大众反感!根据调研资料显示,华人诈欺事件发生最多的国家,大多数都是与中国关系比较好的,例如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等。这些国家的华人诈骗手法主要集中在电信诈骗、网络赌博诈骗、资金盘诈骗三个领域,并且早已自成体系。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华人所在各国都超过百万人口之多,最高接近 900 万。从而给诈骗提供最大的固定群体。诈骗,似乎成为华人看待同胞的标签。虽然这不是一种肯定,但它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经过分析与梳理不难发现,华人诈骗其实是被“家文化”的模式所圈定的,欺诈者很难跳出这个圈层。“家文化”的行为模式存在横纵圈层,每一层环环相扣,互相连接。家文化,指的是一个家的文化。但中国人对家的概念和文化范畴已经远远突破狭义上的“家”概念。从古至今,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说明“家”与“国”的关系。例如,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中国人对“家”有特殊的网络交叉概念。横向从家庭到家族、家乡、家国的具象链条,一层层延伸,递进,都延续“家”的情感与关系。纵向,我们以“亲情”为核心,以“关系”为纽带,以“集体”为抽象联结, 激发圈层意识。当然,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延续优秀的传统文化,激发了民族团结互助、集体意识,经历重重历史磨难。但也避免不了它所呈现的另一面:家仇、国恨的另一个群像。这一群体,不管什么原因,它成为了“家”的反面。所以,为什么在东南亚被骗的国人延申出一个关于“家文化”的集体意识——为什么要骗同胞?而“同胞”这个词,也蕴含“家文化”的圈层。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离开个体家庭,有家族衔接;离开家族,有家乡候补;离开家乡,有家国情怀印记。而这一切都在一个文化圈层打转,最后才有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情愫。我曾经和一个在柬埔寨做生意的华人聊天。我向他请教中国人骗中国人的话题,他说都是一个地方出来的,感觉亲热,语言沟通方便,其他人我也不认识啊。他说道。后来这位比较成功的华人老板在柬埔寨被骗了几百万美元,如今官司缠身。在他的心里,也没逃脱家文化的情感、关系、集体的群体锁链。根据相关研究,大陆籍的诈骗都是以小作坊模式进行,实施作案人员较少。由于在诈骗人员选择上,一开始只能选择自己信任的人,包括夫妻、兄弟、姐妹、父子、母子、表兄妹、堂兄弟、同村人等亲情、地域色彩浓厚的人如“老乡”,并通过传帮带的方式逐渐壮大蔓延。由于这种亲情纽带而组织起来的“小作坊” 诈骗形式的“发财”秘方,犯罪分子一般不愿意外传,犯罪分子受到地域限制明显,故逐渐形成了地域特征明显的诈骗模式。中国社会学家邱泽奇教授曾经对重庆青年报记者说:“对于人,只要有利可图的他都会去做,我认为在外国,华人不敢去跟当地人作对,毕竟不是自己的国家。”他们的目标,都是“家人、家族人、家乡人、中国人”。一位湖南籍在美资深媒体人说过,只要和我联系说是我的老乡,我立马拉黑。这也反映他对现实的反击。中国,作为一个人口输出大国,本身国内诈骗案件频繁。根据 2019 年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研究报告分析,国内前十位诈骗省份活跃度分别是广东、江苏、山东、河南、浙江、河北、四川、湖南、福建、湖北。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南、华中、华东等经济发达区域。而被骗人群 22-28 岁居高。而这些省份也是人口输出东南亚最多的,也是诈骗案件发生最多的。因此,可能,有人成为家仇,家贼,家鬼,有人成为国恨,在国内的这种“亲情、关系、面子”的圈层里面,它们再也融入不进。只有逃离故乡,远在异乡,这构成东南亚华人复杂的身份。而这一群体离开家庭、家族、家乡、家国地域限制,他们就可以肆无忌惮的疯狂蔓延,无所不用其极。由于所在国语言不对等、知识不对称、跨境执法难、法律不健全等等。而语言、知识、文化是死死的限制他们的诈骗圈层的。那么肯定有人会说,难道西方人不骗自己人吗?不,肯定有,但可能不会像华人如此。这背后有文化行为模式奠定的基础。在这里,不是说中国家文化是糟粕,这里说的是家文化的模式和圈层链接在异国所产生的大面积诈骗现象。除非你跳出圈层,但也不代表你不会被诈骗,但多跳出几个圈层,几率可能会下降!本文系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柬单⁺》
文:Miles·T
编:胡思云
官方以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立场。柬单网APP系信息发布平台,对帖子内容、观点保持中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