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女画家协会理事、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委会副主任、广东作家协会会员、广东中国画学会理事、汕头画院画师。
主要从事中国画和现代剪纸创作及散文写作。中国画作品《乡情》《鱼盘》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中国画《清居闲情图》《午后的时光》(插图)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时光的声音》入选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浙江美术馆收藏);《昨日的足音》《好日子》《斑斓·和声》等一批作品入选中国女美术家作品展、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中法文化年·中国风情当代中国画作品展、奥林匹克美术大展、全球水墨画大展
等大型画展,曾获文化部、全国、省、市各级奖项。曾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苏州、吉林、厦门、中山、汕头、佛山、香港、澳门、马来西亚等地举行个展。多件作品被国内和海外多家美术馆和私人收藏。在法国、加拿大、澳洲、泰国、英国、日本等国展出。曾赴伦敦出席2012奥林匹克美术大会。
秘境之外——画家与柬埔寨儿童
画家笔下的洞里萨湖
《仰望微笑》——澄子
前些时,《中国书画》杂志社举办“境象吴哥·中国书画杂志社画家代表团赴柬埔寨采风成果展”,先后两批赴柬写生的画家,每人展出四件水墨作品。当我从抽屉里取出一年前的画作时,突然涌起一种别样的情感,重温之下,去年三月置身于吴哥窟,震撼之余梦幻般的穿越感受,如在眼前。我翻开旅行记事本,看到当时潦草的记录,踏足吴哥的旅痕逐渐清晰起来。
去年那个炎热的清晨,我们9位来自多个省份的画家在吴哥经典艺术馆白馆长带领下,进入翘首已久的吴哥窟。曾经看过多少吴哥石窟的图片,临出发前还阅读了元代中国使者周达观的《真腊风土记》,带着间接的知识和扑朔迷离的猜想,我们迫不及待地跨进五六个世纪前被毁的宫殿和庙宇,期待亲自窥探残墙断壁里的秘密。
方形的巨大建筑四面有着回廊,外一层沐浴在晨光里,投下漂亮的影子。方形的柱子上精美的雕刻已令人叫绝,而前面还有更大的诱惑,等着我们扑将过去。我疑惑地看着头顶上这些不用粘合剂的巨大石块,白馆长说,绝对不会坠下,望着巨石上巧妙的凹凸衔接,从心里佩服古高棉人的智慧。
![]()
终于走近800米回廊浮雕壁画,它雕刻于吴哥王朝的繁盛时期,我们带着巨大兴趣,屏住呼吸凑近墙壁,这些表现真腊王国的神话传说、现世生活和种族战争的图卷,以其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所有来访者,画面上的整体布局,人物及动植物的造型和装饰,起伏的幅度,节奏及律动,竟如此统一。我想,像这样浩大的工程,按理应该有个总策划和艺术总监什么的,然而不可能,因为它是多少代人历经几百年才完成的,分明带有前仆后继的意味。不由令人生出无上崇敬之情,为这人类伟大的文化遗产赞叹不已。
作为写生团,我们比起旅游团从容得多,然而热带的闷热比新疆吐鲁番的热浪更叫人难以抵挡,怕热的我早已汗流浃背。走在吴哥寺、巴扬寺、塔普伦寺、斑黛喀蒂寺的土地上,视野里满地坍塌的巨石,是曾经辉煌的吴哥王朝灰飞烟灭的见证,强盛了几百年,最终被暹罗族所灭,被迫迁都金边。当年人们是怎么四散逃离的,历史无言,史料不全,更构成了它的诡异和神秘。 我突然想到了时间,想到它是多么不可思议!当这里的人类绝迹之后,时间一如既往地不可逆地向前流去,年复一年,风雨烈日,墙体悄然倒塌,植物放肆生长,或许是飞鸟嘴里一颗种子无意掉落,漫长时间过后,倚墙生长的树木撑破墙体,形成独特的巨树盘墙景观。它是岁月的证物!如果不是法国生物学家亨利·穆奥1860年在这片荒蛮的丛林间发现王朝遗址,此后文明国度的人们开掘了它,那就不会有今天人们的到访,被这种特殊境遇造成的不可复制的美,感动得一塌糊涂。残酷的历史和伟大的艺术交织一起,震撼着不同肤色的人们的心灵。
在那个暴热的午后,我们去看“高棉的微笑”。进入巴扬寺,这里的荒废程度比吴哥寺严重得多,据说年代比吴哥寺久远。蓝天下的废墟安静得几乎令人窒息,这些巨柱、壁画、尖塔、回廊,风化得斑驳剥落,地上乱石成堆,墙上的浅浮雕壁画却精彩无比。仰头望去,前前后后一个个佛头,在蓝天丽日下,露出高贵的微笑。我们顺着台阶爬上一处塔顶,与这些“微笑”零距离。我端详着,这每一个跨越近千年佛像的面容,线条是那样清晰,端庄而美妙。巨大的脸庞,大约由十块石头拼接而成,真是难以想象,近千年前,人们是用什么工具和方式,把这一百多个巨大的佛头,安放在49座塔顶之上,让她们屹立不倒俯瞰城池,向这个国度的子民展现那高棉的微笑。而这一双双微笑着的眼睛,却是阅尽人间疾苦和战乱的,所以这些微笑是那样的慈悲宽厚和包容。
在离开吴哥之前,我们乘船游览了洞里萨湖,湖上景色平平,给了我们极大触动和引发深思的,是湖畔的棚户人家。一大片用竹、木、瓦楞板等简易材料搭建的高脚屋,屋前屋后晾晒的衣物,破旧的自行车和生产工具,无不显示出贫穷和落后,然而让我们吃惊的是,所遇到的居民,个个面带微笑,气定神闲,欢快跑过的孩子,也咧着嘴笑,一群孩子围拢过来,很开心地和我们拍照,根本没有传说中的讨要糖果的动作。可见90年代战后的伤口已逐渐抚平。但愿如此!我和另一位画家爬上木梯,与一位美丽的妙龄女子打着手势交流,她允许进屋参观,木地板擦洗得铮亮,家具和电器及摆设,像极了我们80年代末的样子,看得出生活简朴而平静。走出棚户区,我心情颇不平静,这随遇而安的百姓生活状态,不正是我们当下所欠缺的吗?我想,无论哪个国度,无论贫穷还是富有,世界和平国家稳定,该是所有百姓的共同愿望吧,或者说是纯朴的梦想吧。
《秘境之外》—— 澄子
刚刚抵达暹粒市,热带风情便扑面而来。棕糖树(国树)和缤纷的植物、挂在树上的吊床、高脚屋、油炸的昆虫、白色的牛、草编工艺品、黝黑的人们、手指柔软的女孩曼妙的舞姿、发音复杂的语言……更有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吴哥建筑群以及神话传说,一一打上这个文明古国独特的记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旅游者。
在柬埔寨,所见到的民众生活条件,还是比较简陋的,这跟这个国家曾经几十年战乱有关,尤其是70年代红色高棉执政期间,人们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好在1993年以后,柬埔寨的民族和解取得重大进展,才得以进入到和平与发展的新时期。但是战后的累累伤痕,需要长时间的治愈,这个第三世界的农业国,目前还属于不太发达的行列。除了那个船工的儿子,我们在湖畔的棚户区和吴哥废墟间,都邂逅过不少当地儿童,这些00后甚至10后的孩子,在他们天真纯朴的脸上,却能感受到并未都有机会接受教育,比如在斑黛喀蒂寺写生时,常有孩子围拢过来,听采风团的美女小崔说,有个懂一点汉语的小女孩,跟她要了五元钱,希望用于补贴学费。而在我们下榻的世纪大酒店,每天早上,大堂里有一位十来岁的瘦小女孩,端坐着弹奏木琴,她始终保持着微笑的表情面对游客。或许她得到这份工作非常不易,或许学龄期的她已是家里的经济支柱。
在暹粒,有一个晚上我们观看了大型歌舞《吴哥的微笑》,在吴哥寺巴扬寺,我们看到所有雕像正是呈现出这种“吴哥式的微笑”,似有一种静观自在的神秘气息弥漫开来,即便人走出废墟,走在路上仍然感到被笼罩。我看到这些从小仰望“微笑”的孩子们,和他们的父辈一样,那么从容地面对生活的艰辛,心态平和,似乎劳作是天经地义的,当以泰然处之。我看到他们是有希望的。
《 完 》
来源:大白的视界
非官方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平台中立。
部分内容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转载仅为信息传播。如有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申请删除。
联系微信:www-58cam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