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柬埔寨同胞们:特殊时期,别比谁赚钱更多
(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Miles
在柬埔寨的中国同胞们,这段时间,真的别再比谁赚得多,而该比谁能活下去。
这不是危言耸听。
最近几个月,柬埔寨对网络诈骗园区的整治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节奏之密,已经超出许多人的想象。官方数据显示,仅在过去四个月内,全国18个省市的92处据点被突击检查,共抓捕3,455名涉案嫌疑人,涉及20个国家和地区人员。
这些数据不是道听途说。与此同时,柬埔寨邮电部公布,政府已关闭多个涉网络赌博与诈骗的非法网站。可以说,这场“清剿行动”已经从阶段性任务变为国家级常态化治理。
对中国同胞来说,这意味着一个事实:柬埔寨的灰色生态正在被清理,而依附在这条灰色链条边缘的小商贩、餐饮业、服务业,都正在经历“断血式”冲击。一位在金边从事烧烤生意的老板告诉记者,他们迎来开业一年多以来第一个月亏损。此前还盈利,如今坚持以“不亏损”为目标。
(图片来源网络)
不仅如此,多位商家负责人均表示,中国人进店消费已经严重下滑。
许多曾靠园区员工和夜间消费活下来的小店,在短短近期内客流骤减、现金流困难。夜宵摊不再有深夜订单,租房中介空房率上升,相关服务行业也迅速冷却。那些曾经的“稳赚行业”,如今纷纷陷入生死线。
“风头一过就好了”,这是许多商家最想相信的安慰,但现实是,这场整治不会“一阵风”。柬埔寨的打击将是“断断续续”的——不是说会中止,而是会持续很久、反复推进。
原因很简单:一是国际压力。东南亚电诈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跨国议题,每当国际舆论、外交交涉或制裁新动态出现,柬埔寨的执法行动就会跟着加码。
二是治理节奏。反诈行动需要跨部门协调、集中警力资源,因此必然以“集中—消化—再集中”的节拍出现。
三是灰色产业的“变形能力”。诈骗链条具备极强的迁移性与隐蔽性,每清理一轮就会重组、转移、再现。这使得官方不得不反复清剿、滚动执法。
对于经营者而言,最可怕的不是“彻底查”,而是这种“忽紧忽松”的节奏。今天还能营业的区域,明天可能就被警戒;昨天刚开张的店,今天门口就被封。
资金链最怕的不是慢,而是这种突然断裂的节奏——库存积压、租金不减、人工工资照发、现金流枯竭,一切都在放大风险。那些原本就靠高周转、高现金流的小生意,几乎一夜之间从“低风险行业”变成“高危行业。”
(图片来源网络)
最先受伤的是靠近“灰色边缘”的群体。过去几年,这些小商家并非违法者,但他们的生意依赖那部分特殊客群:园区食堂、夜宵摊、棋牌室、换汇店、短租房东……这些“边缘服务业”原本是灰色生态的外围支撑。
一旦核心崩塌,他们首当其冲。许多店铺的账本变得空白——不是“少赚”,而是“没得赚”。当大环境动荡、经济萎缩、政策收紧的时候,比的不是扩张速度,而是活下去的能力。
现金流成了头号生命线。现在最重要的不是“做大”,而是“做细”:一张现金流表要算到周;库存能清就清,哪怕降价打包,也比压货强;房租必须谈减免,和房东讲“以价换生”;用现金交易,少赊账、少拖欠、少扩张。
这不是悲观,而是现实的冷静判断。柬埔寨的整治还会持续,未来一年大概率会经历这样一个节奏:第一季度余波延续,遣返与审查案件堆积,灰色需求继续收缩;第二季度生态换挡,小商家出清、店铺转让潮明显;第三季度或许略有回暖,但反诈行动仍会阶段性加压;第四季度市场分化,有能力转型的店重获微利,没能调整的店彻底退出。
整个过程不会短暂,而是一个漫长的过渡期。
因此,真正的“聪明人”,不是想着“什么时候恢复”,而是思考“如何撑到恢复”。现金流要活着,风险要降到最低,结构要灵活,方向要本地化。这个时期,比的不是谁敢拼、谁赚得快,而是谁能挺得久、扛得稳。体质比体量更重要,韧性比速度更重要。
在柬埔寨的中国同胞们,请保持清醒。不要幻想靠一波就能翻身。未来一年,最稀缺的不是机会,而是“如何生存的人。”
官方数字再清晰不过:全国18省市92处园区被查,3,000多人被抓。园区人员快速移动,仅本周内就抓捕了很多园区人员。这些行动意味着一个趋势已经无法逆转——灰色泡沫正在被挤压,靠它生存的生态正在塌陷。
何况,柬埔寨面临周边国家的抢客能力,以及中美贸易战的影响。
这一轮,不是谁跑得快,而是谁能留得下。能撑过去的,才有资格迎接下一个时代。所以,这段时间,别再比谁赚得多,比谁活得久。
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