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0美元的设备,为何要罚款1350美元?”
记者:小米
一场原本普通的设备运输,却意外演变为一场持续数日的拉锯战。当货物被扣、高额罚单突如其来,在巴域经营餐饮店的陈女士(化名)才发现,自己卷入一条涉及清关单号篡改、税单不实的操作链中。
货物被扣:设备途中遭遇拦截
9月底,陈女士为在巴域新开的餐饮店从金边订购一批餐饮设备,其中包括一台价值650美元的鸡排机。整批货物价值不超过2000美元,却在运往途中被海关拦截。
“他们说没有交税,要罚款。”陈女士回忆,当时她立即联系金边的设备供应商。对方信誓旦旦地表示,所有货物都已依法缴税、手续齐全。
基于这份保证,陈女士拒绝当场缴纳罚款,并坚持要求如确需罚款,必须出具正式收据。
然而,这场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单号不符:清关文件背后的“动手脚”
次日,陈女士将供应商提供的三份清关单据交由海关核验,却被告知“清关单号对不上”。
供应商出具的单号为“008-0012”,而她货物的系统编号却是“035”。
经后续了解,问题并非出在海关环节,而是负责清关与运输的第三方公司。该公司被指涉嫌私自篡改清关单号,导致系统信息无法匹配。
“我本来是正规购买的货,也有单据,结果还是被卡了。”陈女士无奈地说。
高额罚单:货物价值不敌罚金
事态进一步升级。尽管货物总值不足2000美元,海关却开出总额2700美元的罚单,仅鸡排机一项就被要求缴纳1350美元罚金。
“设备才650美元,罚金却要1350美元,这批货的总价值都不够罚款。”陈女士一度无奈到想放弃货物。
最终,在多方协调下,她支付800美元才得以取回设备。虽然结局看似“解决”,但她坦言这笔钱付得“心不甘情不愿”。
行业乱象:灰色清关链条与中小商户困境
知情人士指出,陈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随着中柬贸易往来日益频繁,部分清关代理为图便利或逃避监管,擅自篡改单号、重复使用旧报关凭证等违规操作。
这种行为不仅造成系统数据混乱、货物被扣,还让守法商户蒙受损失。
对许多在柬经营的中小华商而言,陈女士的经历正是他们共同的隐忧——他们并非刻意违规,却常在复杂的行政与代理链条中“被卷入问题”。
自我防护:留凭证、拒模糊、守底线
经历这场风波后,陈女士总结出几条实用的“自保经验”:
1、索取正式单据——凡涉及运输或清关的货物,必须事先拿到清关单据复印件,否则拒绝收货;
2、坚持要票据——如遇罚款或扣货,务必要求正式收据,不轻易交钱;
3、保留证据链——保存所有单据、聊天记录与转账凭证,以备维权时使用。
“合法经营的人,不该成为受害者。”陈女士说。她希望自己的经历,能提醒在柬中国同胞提高警觉,避免遭受损失。她说,对企业而言,合规意识与自我防护并重;对监管机构而言,理应让系统更透明、执法更公正。唯有如此,才能避免让普通商户在看似合法的交易中,成为无辜的“被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