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拿“园区诈骗”威逼,柬埔寨面临“二选一”难题?
记者:Miles
泰国总理阿努廷近日向媒体透露,他正式回函美国总统特朗普,说明泰国在“柬泰和平协议”问题上的立场:只要柬埔寨满足泰方提出的四项条件——撤除重型武器、清除地雷、解决园区诈骗问题,并妥善管理在泰柬公民定居地——双方就可以展开和谈。
表面上,这是为和平铺路的条件;实际上,却是一份带有强烈政治意味的“威逼清单”。泰方将“园区诈骗”与“边境和平”绑定在一起,不仅是在要求柬埔寨配合其安全议程,更是在测试柬方在外交博弈中的底线。
柬埔寨被迫站在一个艰难的岔路口——要和平,还是要主权?
在特朗普试图以东盟峰会为舞台主持“柬泰和平协议”的背景下,这场政治戏剧变得更加复杂。对华盛顿而言,若能促成和解,将是一次外交秀;对泰国而言,这是一场可控的安全操作;而对柬埔寨而言,却是一道不得不回答的选择题。
园区诈骗之所以成为焦点,并非偶然。过去两年,柬埔寨的西港、巴域等工业园区频频被贴上“电诈温床”的标签,成为外媒攻击的靶点。事实上,园区经济原本是柬埔寨吸引外资、创造就业的支柱产业,但在疫情后产业空转、监管滞后的真空期,确有部分园区被不法集团利用,从事跨国诈骗、洗钱等活动。
10月9日上午,国家警察总署联合柴桢省政府突击检查了巴域市一栋疑似被用于电诈活动的办公楼,对现场设备、人员及资料进行取证。这已是柬方近期连续频繁打击园区行动的有力证明。
此前,日本警方也与柬方合作,破获了一个由29名日本人组成的跨国诈骗团伙,并在10月8日再次逮捕了背后指挥该团伙的中国籍夫妇。柬埔寨正以实际行动表明,其并非“放任诈骗”,而是在持续清理与整顿。
至于柬埔寨打击园区诈骗,这条路任到重远。
然而,这些努力在国际舆论中鲜少被看到。泰国、日韩以及其他媒体更倾向将案件放大成系统性问题,使柬埔寨被迫背负起一个“集体原罪”的形象。于是,“园区诈骗”被异化为一种外交工具,一种舆论武器——不再只是治安议题,而成了区域政治的筹码。
副首相兼内政部长苏速卡在10月8日的反欺诈与反洗钱研讨会上直言,全球跨境犯罪形势复杂多变,任何国家都无法单独解决,若只是把责任推给他国,只会让问题更加恶化。
这句看似平淡的话,其实是在回应外界的持续指责。柬埔寨在国际合作中始终处于“被审视”的位置,不论是联合国反洗钱评估,还是邻国的安全压力,外界声音总在暗示“柬方不够努力。”
但跨境犯罪的复杂性早已超出任何单一主权国家的能力范围——诈骗团伙的人员来自不同国家,资金在多国账户间流转,甚至利用虚拟货币转移赃款。
因此,把问题简化为“柬埔寨没管好园区”。它模糊了国际合作的必要性,也掩盖了区域政治的真实动机。更重要的是,这样的指责正在侵蚀柬埔寨的话语主权——当国际社会用“诈骗天堂”来定义柬埔寨时,任何努力都可能被视为“迫于压力的公关。”
泰国的“四项条件”看似为了和平,实则是一次精心设计的外交测试。柬埔寨若完全接受,短期内或许能换取边境缓和,但长远而言,代价可能是治安主权的让渡。
未来他国可能借机要求介入园区治理、情报共享乃至直接参与执法,这将成为极其危险的先例。而若拒绝,柬埔寨则要承受外交孤立与贸易压力——泰方可以拖延口岸开放、限制劳务输出、减少贸易往来。
“园区诈骗”因此被推上了台前,成为一场关于主权与尊严的较量。柬埔寨真正需要的并非在“二选一”之间作答,而是寻找“第三种选择”:以主动姿态推进清理,以平等立场参与合作,以事实重建国际信任。
但更深层的挑战,在于叙事权的重塑。当外界继续以“诈骗标签”定义柬埔寨时,柬方的努力往往被误读为被动反应。柬埔寨必须让世界看到另一种叙事——肃清园区犯罪并非向外部压力屈服,而是为了重建一个更健康、更可信的投资环境。
泰国以“园区诈骗”为由提出苛刻条件,看似在维护民众安全,实则在借势扩大自身的外交杠杆。柬埔寨若要打破被动局面,就必须以自信、透明与实干回应压力,让世界看到一个不再逃避问题、也不再被定义的柬埔寨。
真正的抉择,不是诈骗与和平谁更重要,而是柬埔寨能否在国际压力与现实困境之间,找到一条既守住尊严、又赢得信任的中间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