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工厂新规引发大罢工:迟到1分钟,罚10$,行业人士:自掘坟墓
记者:Miles
“迟到一分钟罚款10美元”,这样看似荒唐的规定,却真实出现在柬埔寨的一家中资制衣厂。
10月2日,约上千名工人集体拒绝进入厂区,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罢工,以抗议新管理层的一系列苛刻规定。据柬媒报道,抗议的核心诉求并不复杂,恢复午餐补贴,取消“迟到一分钟罚款10美元”的不合理制度,遵守此前会议确定的迟到30分钟以上才扣款的规则,停止无端提高产量指标和削减奖励金,允许工人携带药品与饮用水入厂。
这些看似零碎的要求,背后反映的却是中国老板与柬埔寨工人之间的劳资冲突。
对于月薪仅有200多美元的柬埔寨工人而言,10美元几乎是他们五分之一的收入,是一周的伙食费。这样过度严苛的制度,等于是将管理者的焦虑转嫁到最底层工人身上。
在中国的部分工厂,罚款制度或许还能被当作约束效率的工具,但在柬埔寨,交通不便、依赖通勤车上下班的现实让迟到几乎不可避免。硬套这样的“零容忍”规则,不仅脱离实际,更显得毫无管理科学。
对于工人来说,这不只是工资问题,而是一种尊严的践踏。于是,午餐补贴的取消、饮水药品的限制,成为他们集体爆发的理由,而那条罚款制度,则成了点燃整个冲突的火星。
不过,截至目前,该中资工厂未发表任何声明与评论。
这起罢工让人看到的并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跨国劳资关系中一种典型的文化和制度摩擦。随着中国资本在柬埔寨不断扩张,大量制衣厂、鞋厂、电子厂落地,带来了资金、设备,也带来了“中国式”的管理模式。
这种模式讲求纪律、效率、结果导向,把生产目标放在第一位。然而柬埔寨工人的诉求却是另一套逻辑:遵守劳动法,保障基本生活,维持体面工作环境。两种逻辑相遇,矛盾不可避免。
柬埔寨劳工法对工时、最低工资、补贴和处罚都有明确规定,强调不得随意剥夺工人的基本权益。而工人们在近十年来经历了多次罢工,组织能力和集体行动的意识都在增强。面对苛刻制度,他们有底气通过集体行动来抗衡,而这正是许多中国老板不习惯甚至无法理解的。
一位在柬埔寨开设制衣厂的中国投资者指出,“这类处罚方式本身就是违规的,可能是新来的中国管理人员,把国内的一套硬性管理搬到柬埔寨来,但这是行不通的。”
他强调,柬埔寨有明确的劳动法,外资工厂必须严格遵守,“特别是工资和罚款不能由投资者自己随意决定。为什么每年都要谈最低薪资?这是政府和工会共同谈判出来的,而不是企业可以随便增加或减少的。”
该投资者还指出,从外贸和国际客户的角度来看,类似做法等于“自掘坟墓”。“按照正规验厂,包括客户验厂,罚款字样都是不允许出现的。如果工厂还存在这种处罚,验厂肯定通不过。换句话说,这种违规操作,不仅损害工人利益,还可能让工厂失去外贸订单。”
如果把视角拉远,就会发现这种冲突背后有更深层的逻辑。对于中国投资者而言,制衣厂的利润本就不高,欧美市场订单起伏不定,成本压力巨大。
很多中方管理者为了保证交货期、维持利润,只能不断强化纪律,想用制度和罚款来“倒逼”效率。他们习惯于将中国东南沿海工厂的经验直接移植,却忽略了不同国家劳动力结构和社会文化的差异。
柬埔寨工人看重的不仅是工资,还有被尊重的感觉。他们不愿意被当成机器一样对待,更不会容忍这种管理规定。于是,当企业将一切建立在控制与惩罚之上时,得到的结果必然是集体反弹。
值得注意的是,工人的诉求中并不都是金钱问题。他们强调恢复午餐补贴,这是关系到基本生活质量的保障;他们要求允许携带药品和饮用水,这是最基本的健康权和生活自由。
连这样微小的需求都遭遇否决,工人自然会认为管理层是在刻意打压。在他们看来,工厂不仅剥夺了收入,还在剥夺他们最起码的尊严。罢工是被逼无奈的反抗,而不是轻率的冒险。
一位柬埔寨人则表示,这家工厂的处罚制度肯定不合理的,1分钟10美金,对于柬埔寨人来说接受不了的。甚至很多中国网友一边倒的倾向柬埔寨工人,表示中国工厂模式不适合柬埔寨。
而对于中方管理者而言,他们或许并非有意与工人对立,而是陷入了利润与效率的焦虑之中。但问题在于,如果这种焦虑始终以“惩罚”来传递,就等于将矛盾层层压在工人身上。
这种管理思维在短期内或许能制造表面秩序,但长期来看只会恶化劳资关系,甚至毁掉企业的声誉。中国投资者必须明白,在柬埔寨这样的东南亚国家,劳资关系不是单纯的上下级关系,更是社会与法律秩序的一部分。
任何违背劳工法、侵犯工人尊严的做法,都会引发强烈反弹。今天是罚款制度,明天可能就是产能指标,再往后就是整个产业链的信任危机。
该事件提醒我们,中国资本走向海外,不仅要有资金与技术,更要学会理解、尊重和融合。
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在当地真正扎根,而不是被一次次罢工推向对立的深渊。对于制衣工厂而言,这场罢工或许会在劳工部门的介入下暂时平息,但其背后的深层矛盾,仍需要管理者们拿出诚意与智慧去解决。
截止发稿时,在多方协调下,工人逐步返岗,公路交通恢复畅通,工厂生产秩序亦随之回归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