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投资者“下注”柬埔寨,请小心“代理人”
(图片来源网络)
记者:Miles
在国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柬埔寨逐渐成为中国资本寻找安身立命的地方。无论是房地产、物流,还是制造业、农业加工,中国投资者都在寻找机会。
但在投资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同的风险,而“代理人”正是其中危险的一环。浩天律师事务所刘律师提醒,在柬埔寨投资,代理人往往是绕不开的角色,但也可能是存在巨大的隐患。
很多投资者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国内的创业和企业管理经验可以无缝移植到柬埔寨。但事实并非如此。在中国做过公司老板的投资者,到了柬埔寨依然要面对合伙、资源整合和文化差异的挑战。
刘律师发现,大多数合资关系停留在口头约定上,没有股东协议,也没有经设计合法的公司章程。往往结果就是,苦心经营的公司熬过了初创阶段,好不容易开始盈利,股东间的矛盾却爆发了。中国股东往往发现难以查清公司账目,掌握不了盈亏情况,分红拿不到手,甚至被本地股东架空。
其实,只要在成立公司时签署详细的股东协议和章程,把股权比例、分红方式、表决权、重大事项一票否决权、财务负责人职责等都写清楚,很多纠纷完全可以避免。张律师强调,这并不是复杂的创新,而是基本的法律常识,却被很多人忽略。
(图片来源网络)
柬埔寨市场本身仍处于粗放型阶段,操作流程不够规范,这与部分投资者的习惯形成了叠加效应。一些投资者在国内也从未经历过标准的尽职调查程序,他们进入柬埔寨后更容易依赖代理人,甚至不去核实文件内容。
刘律师说,即便收到了柬文的文件,至少要要求有权威的中文翻译,而不是代理人一句“没问题”,投资者就盲目信任。信息不对称和文化差异,使得中国资本在当地的风险进一步放大。
为了降低风险,刘律师提出在柬埔寨观察总结的一套方式。
第一,任何柬文文件都必须翻译成中文,投资者自己要亲自确认,而不是只看截图。
第二,聘请双重律师机制,比如由中国律师起草股东协议和章程,再由本地律师结合当地法律进行审查,这样尽可能确保协议完备又符合当地落地的实际情况。
第三,完善股东协议和章程,把所有关键条款写入纸面,包括分红机制、投票权安排和重大事项的否决权。
第四,对合作股东也要做尽职调查,不仅调查土地房产,还要调查合作方的口碑、财务状况和履约能力。
第五,建立信息多元来源,避免依赖单一代理人。通过这些措施,投资者才能真正掌握主动权,而不是被动接受风险。
(图片来源网络)
此外,土地问题是中国投资者最容易遭遇的陷阱。柬埔寨法律明确规定,外国人不得直接持有土地。于是,代持、本地合资公司等方式成为常见操作路径。表面上似乎解决了问题,但这也为不透明的交易埋下了伏笔。
刘律师举例,有中国投资者在土地交易中,信任本地律师或代理人的调查结果,仅凭几张柬文截图,或未经仔细核查的高棉语文件,就贸然推动了上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的交易。
然而,真正的尽职调查需要完整的权属核查、抵押等权利负担查询和诉讼检索。柬埔寨虽然有全国土地核查系统,但不少代理人只在省级部门查询,甚至存在代理人与卖方、翻译、中介勾结的情况,故意隐瞒问题,让买方掉入陷阱。
土地买卖属于大宗交易,即便在法治成熟的国家,也需要厚厚一沓调查报告,更何况是在信息不透明、监管不完善的柬埔寨。
代理人的身份并不单一,他们可能是律师,也可能只是翻译或掮客。他们掌握语言、信息和资源的优势,在投资人与当地市场之间充当桥梁。
问题在于,这座桥并不牢固。在缺乏严格监管的环境下,有些代理人确实尽力维护客户利益,但更多人只追逐短期利益。今天他们可能站在你这边,明天若有人给了更高的回报,他们也可能转身与对手站在一起。
(图片来源网络)
信任风险因此始终存在,投资者必须建立甄别机制,而不是把命运完全交到代理人手中。
在金边和西港,已经发生过不少真实案例。某中国投资者在律师、翻译和中介的联合保证下,购买了一块看似合法的土地,对方提供的硬卡截图让他信以为真。
但后来发现,该土地实际权属并不完整,部分归属他人,而代理人早已与卖方勾结,投资者最终损失惨重。这样的故事在柬埔寨并不少见。
刘律师感慨地说:“在柬埔寨投资,不要以为代理人是保险,恰恰相反,他可能是最大的风险。”
柬埔寨依然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市场。土地价格相对低廉,产业链承接潜力巨大,年轻劳动力丰富,政策也保持开放。但所有的机会都必须建立在清醒的风险认知之上。
刘律师的建议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不要把命运交给代理人,而要把规则写进纸面。下注柬埔寨并非不可为,但必须时刻牢记,代理人是必须谨慎审视的变量,而不是保障投资安全的保险。
唯有如此,中国投资者才能真正实现风险可控、利益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