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以“安享晚年”,为什么偏偏跑来柬埔寨投资?
记者:Miles
在金边6号路的一栋楼房里,记者见到约好的被采访者李星光(化名)。
据他自己透露,在进入柬埔寨之前,他在国内做的是净化工程,包括无尘车间和医院医疗系统等项目,这类工程对技术要求极高,也让他养成了以严谨、标准为核心的工作习惯。
随着工程逐渐深入,他又接触到建筑材料产业,并投资了一些相关工厂。正是这种从工程到材料的转变,让他具备了跨行业的理解力和产业链整合思维。后来,他敏锐地察觉到柬埔寨的机会,带着谨慎与好奇,走上了考察和投资之路 。
(图片来源网络)
据李星光介绍说,他第一次踏上柬埔寨的土地是在2016年。那时的柬埔寨在他眼中仍然稚嫩,城市化水平有限,基础设施滞后。然而八年后的重访,让他深感震惊。
到2024年,他发现柬埔寨的城市建设、交通网络和投资氛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GDP每年5%至6%的增长,还是年轻劳动力的充沛供给,都在向外界传递一个信号:这里的市场正在崛起。正是这种巨大的对比,让他萌生了更坚定的投资意愿。
(图片来源网络)
李星光最终选择进入矿产资源相关产业。他坦言,起初只是偶然接触到一位柬埔寨矿主的尾矿,看似不起眼,但经过检测,发现这些矿石完全可以用来生产重钙、轻钙、氢氧化钙以及腻子粉。
重钙广泛应用于塑胶、轮胎、地板等行业;轻钙则能进入食品、化妆品和饲料领域;而氧化钙更是“工业小苏打”,可用于炼钢、电厂脱硫及土壤改良。这种应用的广泛性,几乎覆盖了建筑、制造和农业等多个环节。
他认为,这正是机会所在:一个基础原料,却能为多个产业提供支撑,市场空间广阔。
考察市场时,他发现本地腻子粉工厂大多规模较小,依赖来料加工,缺乏检测体系,也缺少统一标准。许多小作坊甚至省略必要的添加剂和质量检测环节,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
李星光看准了这一空缺,他决定建立一个自带检测实验室的生产体系,对标国内标准,形成自己的厂标。他强调,这不仅是为了满足客户,更是为了赢得市场的信任。
(图片来源网络)
对他来说,标准和检测是定价权的前提,而定价权正是他看重的核心优势。
目前,李星光正准备进行动土仪式,第一期投入在几百万美元,如果发展持续向好的话,会进行第二期的投资。他还说,届时年产能可达5万吨左右。
这在柬埔寨属于相对领先的规模,有能力填补市场空白。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柬埔寨的市场还处于早期阶段,工业需求和建筑需求会随着投资环境改善而稳步增长。正因如此,他对这里的发展充满信心。
当然,风险并非不存在。李星光坦言,自己最担心的是政策的稳定性。他说,市场一定存在,需求也是真实的,但如果政策反复无常,投资者就会陷入被动。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和与其他投资者的交流,他认为柬埔寨目前的政策环境总体稳定,这让他更加放心。对于所谓的负面传言,他并不在意。他强调,自己做的是正当生意,与那些“灰色产业”的投机行为划清界限,既不参与,也不担心受牵连。
(图片来源网络)
在未来规划上,他不仅盯住本地市场,也在筹划出口。菲律宾是他考虑的第一站,因为当地需求量大,很多产品仍依赖进口。他相信,凭借自己的生产能力和矿山储量,他完全有机会打开区域市场,并逐步扩展到更多国家。
算账时,李星光颇为自信,这意味着他的产品不仅能在价格上形成优势,更能在质量上建立差异化。拥有矿山和检测体系,他就能牢牢掌握主动权,就会赢得市场的主导地位。
李星光的信念简单而坚定:只要市场存在,他就会坚持下去。他反复提到“定价权”三个字,认为这是任何产业立足的关键。他与合作伙伴的关系也建立在信任和长期目标上,而不是短期投机。
他说:“只要市场存在,我都不怕。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把事情做扎实。”
他来柬埔寨,是因为看到了这个国家的潜力。八年的时间差,让他见证了一个新兴市场的成长;一块尾矿,则让他看到了产业链的缝隙。他的选择,不只是个人的商业冒险,更是对一个市场未来的下注。
“其实我本可以在国内安享晚年,但这“不上不下”的年纪,最终选择还是出来闯一闯。”李星光告诉记者。如今,他正在用矿山、实验室和标准,一点点构建属于自己的产业版图,也让柬埔寨的工业版图多了一条坚实的支撑线。
这就是李星光的答案:为什么来投资?因为他看好柬埔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