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女工遭连拒7次!百万柬埔寨劳工“无工可做”
【柬单网综合报道】据《高棉时报》消息,自柬泰边境冲突爆发以来,近百万名在泰柬埔寨劳工相继返乡。然而,尽管柬埔寨政府多次承诺将为返乡人员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现实却是大批劳工迟迟无法融入本地劳动力市场,就业困难、生活拮据问题日益凸显。
劳工与职业培训部曾表示,本国经济足以吸纳返乡劳工,保障其基本生计。但在实地走访中,记者发现返乡者面临的是真实的“求职无门”。在被誉为“工业重镇”的实居省巴色县特波庞村,当地政府虽公布有逾2.3万个工厂岗位空缺,但大量返乡劳工依旧无法就业。
社交媒体上,关于积蓄耗尽、生活成本上涨、就业迟迟无着落的抱怨持续发酵,不少人担忧自己及家庭逐渐陷入经济困境。
40岁的返乡女工冯帕尔自泰国返柬后,已向7家工厂投递申请,但均遭拒绝。她向记者展示泰国工作证和柬埔寨身份证,强调自己在泰国海产加工厂拥有15年经验,却因年龄超过35岁而屡遭拒录。
她坦言,每次申请不仅需要缴纳资料费、体检费,还需参加培训,平均花费5万瑞尔(约12.5美元)。多次尝试下来,她已花去近百美元,相当于当地工厂半月工资,但始终无果。
另一名返乡者内(Neth,42岁)则因屡次被拒而转而帮亲戚养鸭补贴家用。他直言,即便回乡务农,低迷的稻米、木薯价格也难以维持生计,迫使许多返乡者放弃农业,转而寻求微型创业机会。然而,缺乏启动资金与高利贷压力,使这一出路同样充满风险。
专家指出,返乡潮带来的突发性用工需求,暴露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工厂偏向年轻劳动力,强调生产速度和外表条件;另一方面,大批返乡者曾在泰国从事建筑、农务、护理等低技能岗位,技能与本地制造业需求存在明显错位。
在特波庞村,尽管村长积极牵线,将返乡者介绍至工厂,但不少人因年龄、学历、技能或“外貌”要求,依旧被拒之门外。
MV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乔治则指出,农产品出口受阻、价格下跌,加剧了农村经济困境。稻米和木薯价格低迷,迫使返乡者“有农不种”,农业这一传统“安全网”正逐渐失效。他呼吁政府实施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提供低息贷款和市场准入,以稳定农村经济,增强农户与返乡劳工的抗风险能力。
返乡潮既是突发事件的产物,也折射出柬埔寨劳动力市场的深层问题。随着返乡者逐渐耗尽积蓄、就业迟迟未果,政府的应对措施正面临更大考验。如何在保障短期生计的同时,推动长期产业升级与就业体系改革,已成为影响柬埔寨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关键课题。
来源:高棉时报
编译:小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