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亏600万,被同胞当提款机:54岁“老柬”为何屡做冤大头?
“来柬埔寨创业这些年,我的生活水平直线下跌了好几个档次!”柬漂8年的王先生忧愁地说。
现年54岁的他双鬓已有些花白,语气中却仍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回想起这8年来在异国他乡的打拼历程,王先生苦笑着摇了摇头:“真想不通,为何我总是被骗?”这一句自嘲般的反问,道出了他心中难解的困惑和伤痛,也揭开了他在柬埔寨创业屡战屡败的辛酸往事。
在柬创业的沉痛教训
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浙江慈溪人,早年间在国内一直从事工程承包生意。从2003年开始,他在建筑工程领域摸爬滚打了十三年,靠着吃苦耐劳闯出了一番小有规模的事业。然而2017年,一位曾经的工友从柬埔寨回国探亲时,鼓动他说:“要不要出去闯一闯?”这一席话给了他通向新世界的大门。
彼时中国国内建筑行业竞争激烈,他也萌生了到海外寻找新机会的念头。于是,2017年8月1日,王先生首次踏上柬埔寨的土地考察市场,当时的柬埔寨在他眼中充满机遇,仿佛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一般,一派欣欣向荣、百废待兴的景象。更令他心动的是柬埔寨以美元计价,只要抓住一次机会,财富的增长空间远比在国内要大。就这样,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先生便毅然决定放弃国内的一切,正式来到柬埔寨开始创业。
由于注意到当地建筑业蓬勃发展,新楼盘不断涌现,装修建材需求量大,而家乡朋友工厂大多生产的花洒(淋浴喷头),他便就地取材。斥巨资从国内集装箱海运来了两大柜卫浴产品,踌躇满志地在金边开一家卫浴建材店。然而在选品上犯的错误,很快让他尝到苦果。
他苦笑着回忆,由于产品过于单一,再加上从中国进口运输成本高,定价没有优势,开张后的生意十分冷清。几个月下来,仓库里堆满了卖不动的花洒。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王先生马不停蹄飞回国追加进货,把产品线从单一花洒扩充到龙头、水槽、坐便器、浴室柜等几十个品类,尽量满足客户“一站式”采购需求。为此,他特地租下两间门面作为展示厅,希望扭转颓势。然而小本经营很难打开局面。尤其是资金周转:大量库存积压和扩张投入,让他的现金流日渐吃紧。
2019年后,柬埔寨建筑行情一度下滑,再加上2020年的疫情冲击,王先生的卫浴生意雪上加霜,入不敷出。2021年,他无奈地选择结束了这第一次创业尝试。据王先生估算,四年下来光是实打实亏进去的就有大约六百万元人民币之巨。“如果再给我一次计划,可能就不会做卫浴了。”
而仓库里尚余的一批库存,他只好低价处理给了一位在柬埔寨做生意的中国同胞。但让他始料未及的是,这竟成为另一场噩梦的开始。
王先生介绍说,当时一个江西上饶老乡表示愿意接手他的库存货,于是双方约定打折出售价值约3万多美金(折合人民币22万元)。哪知这位老乡拿走货后却迟迟未付清款项,反而三天两头哭穷求援。念在都是异乡打拼的同胞,王先生一时心软,竟又先后借给对方约28万元人民币,连货带借总金额差不多有50万元。
王先生提起此事既气愤又无奈,“他足足拖了一年多才还清,而且从来不是一次给,没有一笔超过5000美元的。”在漫长的等待中,他自己也陷入资金困境,很多计划中的业务无法开展。
而经历了这次教训后,王先生和对方也断了联系。回顾第一段创业经历,他坦言最大的错误在于贸然闯入陌生市场又缺乏充分调查,选错了方向,也轻信了不该信的人,最终落得血本无归。
工程承包再遇骗局,痛定思痛
但不服输的性格促使他很快重振旗鼓,决定重拾老本行——工程建设。他想自己毕竟在国内做了十多年工程,如果在柬埔寨接点工程项目,或许能东山再起。2021年,王先生揽下了西港地区一个建筑项目的分包合同。这次合作方来头不小,论资质背景可谓十分可靠。签约那一刻,王先生满怀信心,却怎么都没料到,等待他的又是一次当头棒喝。
工程开工后不久,资金链的问题便浮出水面。几个月过去,约定的进度款却迟迟未到账,对方总以各种理由拖延。整整大半年时间,王先生投入施工的几十万美元统统压在项目上,一分钱回款都没有。
这对于资金本就紧张的他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每天都在烧钱养着工人,却看不到尽头。提及此事,平日温和的王先生语带愤懑,他直言这次合作让他彻底寒了心。为了项目不停工,王先生被迫继续自掏腰包垫资,一边施工一边追债,成了他那段时间的日常。
王先生表示,做工程这块是没亏本,可现金都变成了死钱,一度什么都周转不开。甚至迄今仍有几万多美金的尾款对方拖欠着,相关负责人早已联系不到了。
回顾起第二次创业的波折,他总结:“凡事真的要谨慎再谨慎。哪怕对方有背景,也不能掉以轻心。”所幸他同时还接了一些小型私人工程,短平快的项目反而赚了一点。这些“小钱”最终帮他补上了总包拖欠款项造成的窟窿。但接连两次的挫败,还是给王先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频繁被“自己人”坑骗的经历,让他对在柬同胞之间的信任产生了动摇。
尽管屡受欺骗,王先生“华人帮华人”的初心却从未改变。他始终认为,只要是同胞遇到困难,而自己力所能及,就一定要帮一把。
据不完全统计,王先生这些年借出救急的款项加起来有数十万美元之多。从农业种植到工地施工,再到工厂筹建,总有求到他头上的忙,而他总是尽己所能地解囊相助。在他的观念里,同为海外打拼的华人,理应互相扶持,共渡难关。
“你不会觉得亏吗?跟你并没那么熟的人张口就借钱。”面对记者的疑问,王先生沉默片刻,叹了口气:“说不亏是假的,但总有人得帮他们。”有朋友曾劝他别再当“冤大头”,可王先生只是淡淡一笑:“我这人就是喜欢做别人的垫脚石。”
回顾过往,王先生创业头四年亏掉600万,却仍敢于“赌”在柬埔寨。而他不离不弃帮助同胞的执着,温暖又鼓舞着身边的人。
在柬埔寨,若把“情义”与“理性”拧在一起,关键不在态度,而在于边界。情义需要热度,更需要分寸;理性不是冷漠,而是保护自己与他人的最好方式。或许,面对诱惑时多一分清醒,伸出援手时多一分智慧,才能少些重蹈覆辙的无奈,多些行稳致远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