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批中国人泰国银行卡被冻结,取款要收入证明?
泰国,曾被无数人视作“东南亚的避风港”与“理想栖居地”,如今却在一次次的制度混乱中,把这份信任耗损殆尽。
芭提雅,多名中国游客突然发现自己在泰国的银行卡被冻结,无法正常取现,甚至被要求出示收入来源证明。
这些人中,有的是短期游客,有的是常住居民,却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仿佛瞬间从“欢迎的嘉宾”变成了“被审视的风险点”。
事件背后,不只是一次金融系统的收紧,更是一场系统性的一刀切风暴,在悄然侵蚀外籍群体对泰国的信任。
芭提雅大批中国人银行卡被冻结!
取现被要求出示收入证明
5月25日,据泰媒报道,受近期泰国银行系统整顿影响,芭提雅地区爆出大批中国游客银行卡被冻结的情况,引发广泛关注。
事件起因于泰国某银行员工涉嫌为电信诈骗团伙非法开户,案件曝光后,银行方面大幅加强账户审查。
有游客在社交平台发帖称,近日在芭提雅多个银行网点出现大量中国游客排队取现,不少人被告知银行卡因“不明原因”被冻结,每日最高仅能提取5万泰铢。如需提取更多现金,需出示收入来源等相关证明材料,部分游客的银行卡甚至被直接注销。
对此,春武里府芭提雅商业及旅游协会会长楚缇玛(Chutima)女士表示,当前芭提雅本就受到中国游客数量下滑的影响,如今又出现银行卡冻结事件,极易引发恐慌,进而加剧游客减少的趋势。
她呼吁各银行应提供更清晰透明的说明机制,确保客户及时了解自身账户情况,避免误解和不安。
不过,她也强调,银行对外国客户尤其是购房、投资类账户,应坚持严格审核制度,确保开户人具备真实合同及收入凭证,以保障金融交易的合法性,并防范系统被不法分子利用。
眼下,该事件仍在发酵中,旅游业者与银行系统之间的平衡也成为外界关注焦点。
如何在保障金融安全的同时,不伤害合法游客与投资者的信心,将成为接下来泰国有关方面需要慎重处理的问题。
冻结账户背后
是泰国制度一刀切的惯性失控
近日,多名在泰中国游客和常居者在芭提雅遭遇银行卡被冻结、取款受限的消息引发广泛关注。
在部分银行网点,甚至出现了游客被要求提供“收入来源证明”才能取现的情形。
而这一切,表面看是银行风控升级,实则暴露出泰国在应对灰产风险时,一贯“过猛”、“过急”、“不区分对象”的矫正性失衡。
在泰国,对非法金融活动的清查是必要的,也是正当的。
但问题在于,这种清查往往带着“一刀切”的粗暴思维,没有足够的系统设计与预警机制。
于是,我们看到,真正该被治理的灰色中介与幕后利益链条依然隐匿不动,而被突然“冻结”的,是普通游客、合法常居者,甚至是退休移民。
他们不是骗子,也不是洗钱者,只是无辜地被系统一脚踢出“安全区”。
这并不是第一次。
近年来,大批泰国中介高调宣传“泰国养老签证”,办理条件之一,是在泰国银行存入80万泰铢。
但许多申请人并无泰国本地账户,无法直接存款。
于是,中介便通过所谓“特殊渠道”开设非正规账户,形式合法,路径非法。
而监管机构不是不知道,却一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同样的套路也发生在所谓“无需签证也能开户”的业务中。
网络平台上充斥着中文广告,“三天开户、护照即可、不查签证”,不少游客、短期居民甚至小商户信以为真。
但这些业务背后,是一条从护照复印、非法担保、虚假居住证明到开户落地的完整中介链。
谁该为此负责?
是被中介误导的外籍开户者,还是这些年靠“中间操作”攫取暴利的中介网络?
很遗憾,如今泰国的应对策略,仍是“甩锅式管理”——不查中介,不管链条,一律追究用户。
冻结账户、限制取现、要求出示收入证明,都是以“国家安全”或“金融风控”为名,却往往缺乏精准化与人性化处理。
正如这次芭提雅事件中,大量游客在毫无预警的情况下突然失去账户使用权,甚至遭遇银行直接注销账户,给旅行、生活、医疗都带来了极大不便——这种体验,令人心寒。
泰国一直试图成为全球游客、退休者、自由职业者、数字游民的新归宿,但却常在关键环节上自我打脸。
开户出问题,怪游客;
签证乱象,怪移民;
灰产猖獗,怪外国人。
真正赚得盆满钵满、贩卖合规漏洞的中介群体和桌下保护群体,反倒始终“安全着陆”。
这类逻辑,只会破坏外籍群体对泰国制度的信任基础。
事实上,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惯性,极有可能在接下来的外国驾照更换、医疗签证申请、工作签证办理等多个领域重演。
当前,已有不少中介高价兜售“快速更换驾照”的服务,而一旦官方意识到漏洞存在,却仍以冻结申请人资格来“纠偏”,恐怕又是另一轮信任危机的开始。
我们不反对泰国整顿灰产、不反对严格监管,但我们呼吁的是公平、系统、温和而审慎的治理方式。尤其是在对待合法游客、外籍居民的过程中,更应体现出一个旅游大国、投资友好国应有的透明与尊重。
因为规定的意义,从来不是制造担忧,而是给予确定感。
让人信得过,泰国才有未来。
来源:泰国网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