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游客消失后,泰国马上有“新金主”?
中国游客骤减,泰国旅游业一度陷入焦虑。
就在业界担忧复苏无望之际,一组出人意料的数据刷屏:
以色列游客暴增125%,停留时间更长、消费金额更高。
于是,有人开始发问——中国游客没了,泰国真的找到“新金主”了?
然而,在此情况下似乎也有一些好消息,即以色列旅游市场的增长。
据泰国商业部国际贸易促进厅与开泰研究中心的信息发现,尽管泰国不在以色列游客的前5大旅游目的地之列,但2024年赴泰以色列游客达28万人,较2023年增长了30%;预计2025年还将增长25%至35万人。
尤其2025年前2个月,赴泰以色列游客增长高达125%,或约69,901人,创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以色列游客的消费能力和停留时间也处于较高的水平,每人每次旅行平均费用约83,000泰铢,平均停留18.5天,比其他国家游客停留更久,显然已成为泰国创收和刺激经济的好机会。
尽管此前有关于以色列游客在夜丰颂府的负面报道,但开泰研究中心认为此事不太可能会影响整体趋势。
而这一现象也表明,泰国旅游业虽然面临中国游客数量下降的挑战,但在危机中仍然蕴藏着以色列游客增长带来的机遇。
因此泰国企业家必须把握机会研究其行为、调整产品与服务、进行有效沟通、创造深刻体验,以抓住这一新旅游市场的黄金机遇。
中国游客减少
靠以色列人能撑起泰国旅游?
中国游客骤减,以色列游客暴增,这是一场真实的市场更替,还是一场短暂的“数字幻觉”?
2025年的泰国旅游业,站在一个十字路口,既有迷茫,也有误判的风险。
泰国或许该冷静看清:增长125%的以色列游客,真的能替代流失的中国游客吗?
一、“以色列奇迹”,只是局部亮点,不是结构性救星
从增幅看,以色列游客的确令人惊喜。但必须指出,基数小带来的百分比膨胀,并不等于规模性逆转。
以色列全国人口不过900多万,2024年全年来泰人数28万,即便2025年预计增长至35万,也难以填补中国游客的流失空缺。
2023年中国赴泰游客近400万人,而在2024年后明显下滑。两者在体量、频率、市场惯性上,根本不在一个量级。
二、文化与地理壁垒,决定了谁才是“长线主力”
以色列游客重体验、长停留、高消费,但他们来泰国往往是一次性深度游或节日型出境消费,而非高频短线。
相反,中国游客与泰国之间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语言熟悉度、文化互通性。对许多中国家庭来说,泰国就是“出国首选”,也是“说走就走”的常规选项。此类心理黏性,是以色列游客不具备的。
正因如此,以色列市场的暴涨更像是泰国旅游结构中一次局部修复,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引擎替换。
三、以色列市场值得重视,但中国市场不能放弃
我们当然应该重视以色列市场,它带来了启发——高净值客群愿意为深度体验和高品质服务买单。
它提醒我们:泰国需要优化服务细节,摆脱“走量经济”依赖。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轻中国而重他国”。
中泰免签已经实施,市场潜力仍在。泰国真正应做的,是重新审视对中国游客的吸引力是否还足够?服务是否落伍?体验是否审美疲劳?
要意识到:不是中国游客变了,而是他们的期待在升级。
四、泰国旅游转型的关键,不在“替代”,而在“结构升级”
泰国旅游业过去太依赖“大量中国人+低成本服务”的模式。今天,中国市场变化倒逼行业转型,而不是简单寻找“谁能接盘”。
未来的出路,不在于“谁来救场”,而在于能否构建一个多元、平衡、精准、优质的游客生态结构。包括:
精准挖掘细分市场(亲子游、文化游、长者游、医疗游);
打造差异化产品,摆脱“千篇一律”模板;
提升服务标准,告别“宰客套路”和语言隔阂;
加强中泰之间新媒体、数字平台、品牌传播的深度互动。
不是“谁能顶替谁”,而是“泰国能否留住谁”。
高质量的小众市场不能替代高基数的大众流量。
远方的游客值得争取,熟悉的游客更值得挽回。
不是以色列游客撑起了泰国旅游,而是泰国还没真正学会如何留住中国游客。
真正的复苏,从来不是靠一个数字,而是靠服务的诚意、体验的温度。
旅游业不能只盯着流量涨跌,而要看得见背后的信任涨跌。
来源:泰国网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