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16栋高楼!“园区经济圈”正在包围边境?
记者:人鱼
编辑:Miles
近日,柬埔寨媒体发布的一则消息在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广泛关注:位于柬泰边境奥多棉芷省三隆市的一处大型园区项目正在山顶如火如荼地建设,600名工人日夜赶工,整体进度接近七成。令人侧目的不只是施工速度,而是项目所建的16栋中国式楼宇,以及地方政府对其“完全不知情”的反应。
这些疑点重重的特征,不禁让人联想到此前一些园区和电诈团伙“往边境去”的路径,而这也带来了:难道所谓的“园区经济圈”正以惊人速度包围柬泰边境?而这些高楼,是谁在悄然筑起?又为何要建在山顶?
首先在园区建设新闻中,几个核心细节尤其值得注意:该项目建设地点并非城市主干道或开放旅游区域,而是位于扁担山山顶,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其次,项目规模巨大,占地数十公顷,建筑体量高达16栋;最重要的是,当地多个政府官员均声称“不知情”。
但如此重大的开发项目,如此高调的施工节奏,真的就“不知情”?从柬埔寨媒体的相关报道来看,这一园区被描述为“面向中国人”的大型楼宇项目,已建设近七成,显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的小工程。
而其运作模式亦非传统旅游、地产或工业开发项目可比。园区内部商户多为中国人,以自给自足的方式运营,与本地经济“断链”。外部居民反映,这些“封闭高楼”对本地消费几乎没有带动作用,反而可能成为滋生治安问题的新源头。
这些特征拼凑起来,似曾相识的“电诈园区”画像隐隐浮现。但问题是,柬泰边境明明有很多地方,为何偏偏选择了扁担山?
答案或许是,这批楼宇建设在扁担山上,本就颇为反常。相比起吴哥窟,这里并非传统旅游区,若按常理分析,一个要建度假村、五星级酒店的大项目,理应高调宣传、争取引资,而不是低调推进,甚至让地方官员都集体“失联”。
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一些旧闻:诈骗集团向省界、边境、山地转移,正是为了“退可跨境、攻可设防”。而山地本身的地理优势也便于园区实施封闭式管理:只有一条上下山的路,既可拦截外来干扰,也可监控内部人员动向。
这背后的逻辑并不复杂:电诈集团最怕“敲门”式执法,选址边境山区,一旦风声紧,可以快速撤离跨境;一旦风声缓,又能回流重启。
虽然柬埔寨近年来大力推动“经济园区”模式,来带动多个地区的发展,改善民生:但这指的是真正的工业园区、经济特区,它们不仅有完善的法制支撑,还能能对外开放、融合本地资源,带动就业和周边经济活力。
而以“封闭、高墙、武装、内循环”为特征的电诈园区,则构成另一类畸形“经济圈”,也绝不是发展的重点反而是打击的对象:而像工业园区或者经济特区,则是以产业链为核心、形成区域联动、带动本地经济发展的体系。
但如果是电诈园区,外围配套只是保安、翻译、厨师、物流等边缘岗位,这样的“经济圈”本质上只是“一种发展的内循环”。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透露,想要去园区内部开设商店、便利店、茶馆、餐馆,大多数情况下必须是“大老板”的关系才有可能;“你只要进去,客源就是封闭且稳定的,赚钱约等于捡钱。”而这句话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圈养式消费”。
而对于普通柬籍居民而言,园区确实带来了一定就业岗位。另外一名知情人士透露,本地人再园区里做一名保洁员月薪可达500美元;懂中文的翻译,轻松过千;若能成为中国老板的私人助理,更可能月薪两千美元起跳,这远高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
这部分人无疑成了“园区经济圈”下最直接的受益者,但他们所占比例极小。绝大多数当地民众要么无法进入园区工作,要么只能在外围卖点零食饮料,赚点“剩余价值”。这也正是问题所在:一个能让少数人暴富,却让多数人困惑的“园区经济圈”,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定时炸弹?
另一方面,今年4月,泰国总理佩通坦正式访问柬埔寨,访问期间,两国达成了共同打击柬泰边境地区跨境诈骗犯罪的共识。共识犹言在耳,山顶楼群却已耸立:某种程度上,这不仅是一种“顶风作案”,甚至是一种对政策的“明目张胆试探”。
不过,这16栋高楼不一定就是电诈园区,但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已具备多个电诈园区的结构性特征:封闭式运营、中国商户主导、自给自足、选址偏远、审批成谜。
总之,官方目前尚未对这16栋楼的性质作出明确结论,外界一切判断仍属猜测。但“园区经济圈”不该成为地方发展困局下的“替代选项”;否则,今天是三隆,明天就可能是更多地方,边境地区被一夜之间突然冒出的“高楼”吞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