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万美元打水漂!”中国男子多年积蓄换一纸离婚证
记者:小米
2023年3月,李帆(化名)坐在金边一间狭小的律师事务所里,脸色阴沉。桌上的账单冷冰冰地提醒着他——为了和柬籍妻子完成这场拉锯战式的离婚,他已经花掉1.7万美元。而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直到13个月后才最终尘埃落定。但赢下的,却是一场几乎空无一物的胜利。
一场跨国婚姻,从甜蜜到裂痕
六年前,怀揣着打工梦来到柬埔寨的李帆,在金边郊区的一家制衣厂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生活虽清苦,但在一次工友聚餐中,他遇到索拉(化名),一位在附近餐馆帮工的柬籍女孩。
相识、相知、相爱——一切像是旧时光中的乡村爱情剧本,简单而直接。语言障碍、文化差异似乎都无法阻挡他们靠近的脚步。
一年后,在索拉父母的催促下,两人举行婚礼,李帆还用多年积蓄,帮岳父岳母盖起一栋两层小楼。
“那时候真的以为,这里会是我的家。”李帆回忆道。
然而,婚后第三年,裂痕开始出现。
索拉开始频繁外出,手机不离身,李帆的工资成了她不断抱怨的理由。
一次争吵后,索拉冷冷丢下一句话:“我想过更好的生活,不想陪你苦一辈子。”
不久之后,索拉提出离婚。
拉锯战开始:金钱与权利的较量
李帆原以为,离婚只需要双方协议,手续简单。但现实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首先,是房产问题——那座两层小楼,耗尽了李帆几乎所有的积蓄,却登记在索拉父母名下。
索拉坚称,房子是李帆自愿赠与,与他无关。
李帆想争,便找到一位当地律师。
律师告诉他,在柬埔寨农村地区,房产登记大多不规范,加上外国人在当地没有土地所有权,想要通过法律途径追回,难度极高。
“哪怕你打赢了,对方只要转手卖掉,或者证明是家庭共有财产,你也拿不到。”律师直言。
无奈之下,李帆只能将目标调整为争取部分赔偿和离婚协议里的公平条款。
于是,一场长达13个月的拉锯战开始了。每一次开庭,每一次调解,都意味着金钱的流失——律师费、交通费、公证费、翻译费……细细累积,最终达到1.7万美元。
这对于一个制衣厂中国管理人员来说,也无法承受。
更让李帆痛苦的是,对方屡次变更说辞,拖延时间。
有时临近调解,索拉会突然失联,有时又会提出新的无理要求——比如索要额外赡养费等。
“他们明知道我没有退路。”李帆苦笑着说。
13个月后,什么都没能带走
2024年4月,经过数轮调解和庭审,李帆终于拿到离婚判决。
根据协议,他不需要支付额外赔偿,但也无法追回任何财产。那栋曾由他亲手帮建的小楼,正式归索拉及其家庭所有。
判决书到手的那天,他独自坐在金边昏黄的小旅馆里,点了一瓶啤酒,喝到凌晨。
“花了1.7万美元,换来一纸离婚证,什么也没剩下。”李帆自嘲地说,“连一张旧照片都带不走。”
如今的他在金边另一间制衣厂栖身,清晨七点的打卡机与傍晚六点的缝纫台,日复一日碾过相同的轨迹。
夜晚,他常常一个人坐着,独自看着远处灯火闪烁,心里空落得仿佛没有尽头。
跨国婚姻背后的脆弱现实
李帆的经历,并不是孤例。
在柬埔寨,随着中国劳工、商人数量增加,跨国婚姻逐年上升。然而,由于文化差异、法律保护薄弱、经济地位悬殊,这些婚姻在遭遇变故时,往往变得异常脆弱。
一位常年处理涉外婚姻纠纷的柬埔寨律师指出:“中国人在柬结婚,很多是裸婚,房产、财产归属不明确。感情破裂后,中国男性处于绝对劣势。”
现在,李帆并没有选择回国。而是在这个陌生又熟悉的国度,继续苦苦寻找新的开始。
只是,在某个不经意的夜晚,当他经过那片曾经熟悉的村庄,看见那座两层小楼灯火通明时,心里仍然会隐隐作痛。
那里,埋葬着他在异乡最炽热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