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执法人员上门突查,非法标签、缅籍员工、无泰文食品包装,一一曝光。同一时间,泰国商业部宣布启动对全泰近5万家企业的排查行动,范围涵盖旅游、房地产、电商、酒店等六大行业——一场席卷全国的“清洗风暴”悄然拉开。也有人说,这不过又是一次“运动式执法”——来得猛烈,去得无声,留下一地混乱。他们交过钱,也办过手续,却总在合法与非法之间,被一纸气氛“重定义”。在泰国,多间店铺的命运,有时候不是由“规定决定”,而是由“今天风向”决定。﹀据泰媒4月23日报道,泰国社交媒体上近日曝光龙仔厝府某些张贴中文招牌的百货店与餐馆,引发广泛关注和争议。事件曝光后,当地移民局迅速联合多部门前往相关地点展开突击检查。行动当天,执法人员突查了位于拉玛二路南侧、与“网络曝光内容”一致的“中国超市”。检查中,警方发现店内有2名缅甸籍女子担任销售服务员,尽管其工作行为仍属于现有工作许可范畴,但店内陈列的商品却存在严重违法问题。警方查获890件食品,包括腌菜、鱼排、山楂味零食、泡椒笋、酵母粉、腐乳、酸奶、牛奶、维生素、蚝油等,均为仅标注中文、未附泰文标签的进口产品,明显违反泰国食品法相关规定。在临近的一家粉店内,又发现2名无合法工作许可的缅甸女子,随后两人被依法带回警局处理。龙仔厝府移民局局长在回应媒体时表示,该起事件因社交媒体热议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因此相关部门立即采取了行动。他同时补充,自年初至今,龙仔厝府已持续开展打击非法移民专项整治,共计查获相关案件超过300起,力度持续加强。据泰媒4月23日报道,泰国商业部商业发展厅厅长阿拉蒙女士表示,每年商业部都会对涉嫌存在“傀儡代理人”(Nominee)行为的法人实体进行检查,因为此类行为不仅扰乱市场秩序,还可能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影响国家整体经济表现。对此,商业部部长已高度重视,并下令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专责打击违法外资渗透和假借名义注册的商业活动。 据悉,2025年度的检查计划由商业部副次长扎戈拉(Chakra Yodmanee)主持推进,计划将对6大类高风险行业展开重点排查,这些行业长期被认为是“代理人”问题高发区。② 房地产买卖与土地交易类; 电商、仓储与物流服务类; 此次专项排查范围覆盖全国46,918家企业机构,并将联合其他相关政府部门开展实地调查,确保每一项商业注册信息真实、合法、无违规代持行为。阿拉蒙进一步指出,仅在2025年前三个月,商业部便已查实超过100起泰国人代持股份案件。而从2024年9月1日至2025年3月31日,商业发展厅共处理852起相关案件,造成经济损失高达151.88亿泰铢,反映出“代理人”行为的泛滥与危害性之大。 她强调,商业部将持续推进高强度执法行动,切实清除市场中的非法外资与名义持股问题,为打造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奠定基础。“执法运动式、标准情绪化、合法状态不稳定”,这才是长期困扰外商在泰经营信心的根本症结。在全球经济普遍下行、资本趋紧的大环境下,泰国内阁的财政与就业压力日益显现。在这种背景下,一部分措施重心开始转向“内部挖潜”与“外部整顿”,而外国商家——尤其是中小型经营者——往往成了最容易下手的“调控对象”。当内需乏力、消费疲软之际,“清理非法”“严查外资”不仅成了一种合规姿态,也成为了一种财政性收缩下的“收入替代”手段。但问题在于,这种“压榨式执法”若缺乏制度统一与长期逻辑,只会透支未来的投资信心与国际形象。过去许多在泰外国商家之所以选择缴费、打点、靠“中间人”生存,是因为他们深知某些部门、某些人“只要交钱就能营业”的潜规则。泰国地方部门或移民机关的某些人员,明知部分商家资质瑕疵,却在监管松懈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桌下收费”,默许其运营。然而,一旦政策风向转变、泰国内阁震怒或媒体曝光,原本“默许”的状态便突然被定义为“非法”,这时候曾经交钱的商家却成为第一批被清算的对象。合法与非法之间,不应只差一个“气氛”或反复“模糊”——否则最受伤的,不是制度漏洞制造者,而是那些夹缝中求生的中小企业主。目前,在泰外国商家并非反对泰国执法,相反,合法经营者最欢迎公平、统一、透明的市场秩序。真正令人担忧的,是执法标准模糊、执行时断时续、惩处选择性倾斜。在监管宽松期,一些泰国公职人员允许“交钱换放行”;而在监管高压期,又将曾被默许的行为定性为“严重违法”,以完成政治任务式的“扫荡”报表。如此反复反转,不仅摧毁了法律的连续性,也动摇了市场对泰国法治环境的信心。法律的权威,不该在“交钱时失效”,也不该在“被扫荡时被突然激活”。他们来这里,是因为看到了泰国市场的潜力、环境的友好,以及泰外合作的未来。然而,任何一个良好的商业环境,都需要制度稳定作为支撑。此次风波之所以引发巨大争议,不是因为一间超市被查,而是因为“合法”与“非法”的界限经常由泰国官员态度而非法律文本决定。泰国若真想打造“世界级旅游枢纽”和“区域经济中心”,那么制度必须摆脱“靠气氛执法”“靠人情解禁”的状态。真正的执法公平,不是只在曝光时启动,而是在没有镜头时依然坚持。大多数商家,一定欢迎泰国整顿非法外资、清理灰色经济,也期待看到一个持续性的制度正义:执法标准明确、程序可预测、政策稳定不反复。这不仅有利于泰国国家形象,也能真正保护绝大多数守法经营的外国投资者。否则,今天查的是中国超市,明天扫的是韩国餐厅、日企旅馆,后天也许轮到西方连锁品牌。自然,商家们在社交网络大体支持泰国整改,但他们当中反对的,是一惊一乍的措施情绪,和时而“桌下收钱”、时而“全面打击”的双轨机制。真正伤害泰国营商环境的,不是外国商家,而是那套可以“灵活处理”的执法生态。改进的方向,不该是一次次“寸草不生”的扫荡,而是一种“彼此尊重”的秩序。
官方以外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立场。柬单网APP系信息发布平台,对帖子内容、观点保持中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