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运河工程重启,湄公河委员会要求可行性报告
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呼吁柬埔寨就计划修建的德崇扶南运河提交可行性研究报告,说明这条运河可能对更广泛的流域造成什么影响。
原本停滞不前的德崇扶南运河(Techo Funan Canal)项目,上周重获动力。中国国有企业中国交建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柬埔寨之际,与柬埔寨政府签署公私合营协议。根据合同,双方将承建151.6公里长的运河,建造工程预计耗资11.6亿美元(约15.2亿新元)。
不过,负责协调湄公河可持续发展的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发声明说,迄今为止,柬埔寨只向委员会提供了德崇扶南运河项目的基本信息。
声明说:“我们希望有关方能够提供进一步的细节,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其他相关报告。”声明指出,有了报告才能“确保对更广泛的湄公河流域的任何潜在影响获得充分考虑”。
德崇扶南运河全长约180公里,预计耗资17亿美元,建成后将成为柬埔寨第一条从首都金边通往泰国湾的航道。运河将连接洞里萨湖、洞里巴萨克河与湄公河,使柬埔寨得以摆脱对邻国越南内河航运的依赖。
不过,环保人士担心,德崇扶南运河将影响湄公河水源和生态环境。湄公河三角洲也是越南最重要的农业产区,运河建设或会进一步冲击当地农业。
柬埔寨政府上周五(4月18日)重申,德崇扶南运河对环境的影响极小,并符合1995年《湄公河流域抽象发展合作协议》。这项协议规范了柬埔寨、老挝、泰国和越南四个沿河国家之间的合作。
但湄公河委员会秘书处说:“德崇扶南运河是否违反1995年《湄公河协议》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其与湄公河主流的连接。”
柬埔寨政府并没有对其是否有意分享相关报告作出回应。
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湄公河地区专家艾勒指出,柬埔寨与中国达成的协议与最初的计划不同,因为签署的协议重点在于加强灌溉,而不是如原本计划那样单纯追求航运目的。艾勒认为,新的计划从湄公河三角洲引出的水量“将远远超过之前的描述”。
来源:联合早报